一个总是想妥协的国家,兵力即便是对手的一百倍,照样是输。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沙俄、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今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八国联合军队。前期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有所增加。
八国以日本派遣的军队人数最多,派遣士兵约23000人,军舰约18艘,陆战队约540人总派遣的军队人数为23540人,奥匈帝国派遣的人数最少,只是象征性派遣75人,日本成为八国联军的主力。
姑且不算义和团在京津的三十余万兵力,光清朝政府在北京和北京周边的总兵力就近22万,为何却又输了?
如果说鸦片战争之初,拿着冷兵器的清军,无法抵挡英国军队的坚船利炮,还情有可原。但19世纪中后期,清朝经过洋务运动,已经引进了一批比较先进的西方军事装备,特别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打造了一支新式军队。清军至少在武器装备上,同八国联军的差距其实并不大。
况且,双方的主要战场并不是在海上,这和甲午战争是有一定的区别。关于战争,值得一提的还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供给和兵力远胜八国联军,武器装备又没那么埋汰,清朝军队却输得挑战我们想象力的下限。
你能想象到输得有多丢人吗?一个月不到,大沽炮台就失陷了;两个月不到,天津就落入敌手;三个月不到,北京就被攻破了。然后就是大家熟悉的程序:双方谈判——赔钱割地——双方签约——敌人撤军。
因此,这场战争是输在了人心问题。
首先,慈禧的人心问题。
很多人不管是通过电视剧还是通过其他渠道,都认为慈禧太后对世界宣战是极其坚定的。
但从史料上来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1900年6月21日,面对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发表了一份上谕,其中讲到:“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这道诏书没有说明向哪一国或向哪几国宣战,也从未以任何形式送达任何外国政府,只是来忽悠忽悠民众而已。
其次,朝臣的人心问题。
其实翻看整个清朝历史,对于清朝进行所有的集权统一战争中,我认为相比什么甲午海战和八国联军,平三藩和镇压太平天国比那些都要难。但为何平三藩和镇压太平天国就赢了?平三藩是康熙年间,我们暂且不想那么遥远。
在太平天国的镇压战争中,李鸿章、曾国藩等朝廷重臣不论是率领清朝直属军队还是地方兵团,均是上下一心。但是在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中,你能看到那个“袁大头”人在哪里吗?在对抗八国联军的清朝指挥者中,只明确了两个人。一个是满洲镶白旗的爱新觉罗·载漪,另一位是满洲正白旗的瓜尔佳·荣禄。
最后,民众的人心问题。
清朝反水义和团,确实是不地道。不过再看看满京城的大烟馆,我们依然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还在因为自己是皇城根底下的人而沾沾自喜。
最终,圆明园也成了几千年前的阿房宫,一场大火,烧醒了我们......整天做着天朝梦,肯定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