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谈谈一个中国都知道的非著名人物---伯乐。
韩愈在其作品《马说》一文中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后人总吧赏识自己的人称之为伯乐,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 最早的这位“伯乐”到底是谁,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其实这位被称之为伯乐并不是别人,就是春秋时期的一位特别能相马的人 叫做孙阳。因为他将自己多年相马的经验写成了一部著作叫做《相马经》,而后来人就把孙阳看成了掌管天马的星宿,称之为“伯乐”。
这位孙阳伯乐,给咱们留下的典故都是和马有关。我们就来了解一二。
一、伯乐相马。话说这位孙阳是 春秋时期的郜国人,由于郜国实在是太小了完全不能发挥他的特长,于是就开始了搬家。他先去了楚国,此时的楚国是楚成王在位。这可是一位英明的君王,他知道要和北方国家抗衡必须得有战车,战车就要有战马。恰好你孙阳这么懂马不如就安排他去各国买马去吧。
于是孙阳就到处去看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突然只见这马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象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他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盘,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这就是千里马的来源。当然这只是故事,具体是不是这样谁也不知道。根据历史记载,孙阳最后成名并不是在楚国而是在秦国。
他为秦穆公挑选战马,并且精心管理,最后被封为伯乐将军。这倒是符合历史轨迹。并且哪本著作《相马经》也是在秦国写成的。
二、这本《相马经》给孙阳带来了崇高的历史地位,一直流传到《唐书》中都还有记载。可见对于马的基本认识千年以来都变化不是太大,也说明了孙阳总结的非常的到位。但是就是这本书给他的儿子却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孙阳的儿子也想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相马师,就拿着老爹留下的《相马经》开始寻找千里马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还真的给他找到了和书中描写极为相似的“千里马”。这只“千里马”就如同书中所说的“额头很高,眼睛很鼓,蹄子想药饼子一样”。于是这孩子就带着所谓的“千里马”回家了。结果自然是被家里人一顿臭骂。那根本不是马而是一只癞蛤蟆。于是呢“按图索骥”的笑话就流传到现在了。
而这个成语现在的含义和当年的嘲讽之意完全不同了,这也是时间流传过程中对于故事本意的一次重要的变更。
神仙也救不了,只会照搬书上的教条办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