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姓,作为中国第225个常见姓。一直因为读音念三声同“一丝不苟”音,而备受诟病。苟做为姓氏正确读音是四声,同“够”音。苟姓人全国约有43万,《新百家姓》中排名237位。经常能够看到苟姓之人因姓读音原因或别人的称呼(老苟,小苟)原因去派出所改姓。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轻易也不能更改。
苟姓,据《国语》、《路史》和《元和姓纂·苟姓》中记载,苟姓是黄帝舜帝的后裔。西汉元帝时期史游所著《急就骗》第一章就提到了苟姓,而《急就篇》比北宋初年的《百家姓》早了一千多年,且汉朝时期疆域足足比北宋时期大了两
倍。北宋时苟姓姓氏涵盖少,人口分散,可能是《百家姓》没有收录苟姓的原因。
关于苟姓起源有很多说法,一种是据《国语》说黄帝有25个儿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苟姓为其一。但《国语·晋语》中得姓者是荀姓,而不是苟姓。而《元和姓纂·苟姓》中又有提到《国语》中记载为苟姓。而且荀姓起源一说是黄帝后裔,二说是黄帝手下大臣荀始后裔。一者源于《国语》记载,二者荀氏先祖有名有姓。我个人更倾向于《国语》中记载为苟姓。
荀姓与苟姓也有渊源,春秋时期晋国公族荀氏因避难改为苟姓,也有说法是因荀姓改苟姓苟才有了苟姓。苟姓中有了荀姓的分枝。2012年西安市为配合清凉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在上塔村北清理挖掘148座墓葬。其中一座唐代墓中出土了一块墓志铭,据上所述,墓主人叫荀曾。最高官至大理寺正,一生“历官十任”经唐代宗,唐德宗时期。皇帝选拔少数民族使者时苟曾当选,但他的“苟”姓容易在少数民族中引起争议,为照顾少数民族风俗故而在“苟”字上加了一横,改为荀姓。荀姓中也有了苟姓的分枝。
一种说法是苟姓出自芈姓,以封邑名为姓。春秋时期楚国有苟邑,有楚国公族大夫采食于苟邑,其后人以邑名苟为姓。
还有说法是苟姓源自敬姓,后晋时期为了避讳晋高祖石敬瑭帝讳,。敬姓一分为二成为苟姓和文姓,此支苟姓、文姓是同一祖先。乾隆时期,四川南部县大桥镇人苟化兰,考中进士,乾隆皇帝以为他姓不雅,将其改为敬化兰。此人之后敬氏祖先又是苟姓。敬姓明显不是苟姓的起源。
还有一说来自勾姓,南宋宋高宗赵构时期。勾姓,最早见于《山海经》“古有困民之国,勾姓(又写作句gou一声)”《中华苟姓源流》中伏羲氏后裔有勾(也作句gou)疆氏族和钩陈氏族,其后裔族人以氏族分别为芶姓和苟姓。勾姓相传是帝少昊之子名重号称勾芒,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字“勾”为姓。也有后裔加上“艸”为部首改为芶姓。宋高宗时期避讳赵构名讳,苟姓改为上声,有的改为“句(念gou一声)”姓,有的改为苟姓和芶姓。有的加金字旁改为钩姓,有的加木子旁改为构姓。宋朝灭亡后,苟姓改回去声,就一直是念去声的姓,到现在反而不是了。
还有就是2005年二代身份证换发时,过于依赖计算机,用正确读音四声打不出芶姓,导致一部分芶姓人变成了苟姓,有的点变成了敬姓。
苟姓人员虽不多,但历史久远,且与芶姓、荀姓、勾姓、敬姓和句姓关系错综复杂。做为苟姓的一员,我就是因为当时芶姓打不出来,被改为了苟姓。因为苟姓少,平常人也不认识几个苟姓之人,每次遇到陌生人都要解释半天,然后人家恍然一悟“这个姓很少嘛,以后就叫你小苟了(三声)”,有时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人和人不一样嘛,总会遇到些带着歧意叫“小苟”的人,慢慢也就习惯了。因为平时工作在云南大学这边,与老师经常接触。有时候自我介绍后,老师就说“这个姓念四声嘛,”我说“这样介绍的话太费功夫了平常人都不知道的,我很惊讶您竟然知道,”她回答我她是中文系的当然知道了。需要改姓的人,就是因为被别人歧视惯了,但不希望孩子也跟自己遭受同样的待遇。但人性复杂,你改姓别人也会因为名字或者你这个人对你加以攻击。正确的读音只是很多朋友不知道,如果全中国人都知道“苟”作为姓得念四声,那么我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小苟老苟(三声)”的叫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