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字子长,是汉代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汉武帝时,曾为“太史令”,由于李陵一案,得 罪了武帝,被关进牢狱,还受了残酷的“腐刑”。
李陵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陵是一名勇将,善骑射, 当时任“骑都尉”之职。因匈奴时常进犯,李陵自请带兵五千,北上抗敌。不料被匈奴八万骑兵,团团围住。李陵寡不敌众,但是仍然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最后, 箭射完了,粮吃光了,归路被截断,后援盼不来,李陵终于 被俘而降。武帝听得李陵投降的消息,非常生气,就把李陵 的母亲、妻子和全家大小全都杀了。司马迁认为李陵是有功于汉朝的,他的功足以抵补他战败之罪,并认为李陵以五千人敌八万人,能坚持到最后,是很难得的,他的投降一定不是真降,而是等待有利时机报答国家。武帝因司马迁为李陵 辩护,而且还有讽刺国舅李广利率领大军正面拒敌而怯儒无功的意味,于是勃然大怒,这位公正敢言的“太史令”司马 迁便遭了殃。
司马迁在肉体和精神上受到严重的摧残,痛苦万分,曾打算一死了之。然而转念一想:“假如我这样死了,还不等于许多牛身上少一根毫毛一样,同死了一个蚂蚁有什么区别?而社会上的人们又不能把我同烈士相比,只以为我罪大 恶极,是自讨的,是该死的!……”于是,他忍受耻辱,坚决地活下去,顽强地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司马迁曾经写过一封长信给他的好朋友任少卿,那就是 流传至今的《报任少卿书》。在这封信里,他提到了上述想 死而又没死的思想,原文是:“假令仆(我)伏法受诛,若 (好比)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俗义不能与死节者次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到底)就死耳!…… ”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九牛亡一毛”这句话,后来就成为成语“九牛一毛”,一般用来比喻极为轻微的意思,等于许多牛身上的一裉毫毛。
司马迁还在信中对任少卿气愤地说:“我宁愿断绝了与朋友的交往,把家庭私事抛在一边,日夜想的就只为贡献自己的能力,忠于自己的职责,以为这样总可以对得起皇上了。 谁料——事乃有大谬不然者(事情竟有如此绝大的荒谬,完 全不是所想的那样啊)!……”这里所谓“大谬不然”,后来也成为成语,犹言“大错特错,根本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