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中国人看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都知道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与象征。然而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在国旗样式正式确定之前,最受欢迎的国旗样式是一星一杠的样子。不过因为原国民党将领张治中的一席话,这个原本最受欢迎的样式被否决了。后来的五星红旗也是在许多的人多番研讨之下才最终确定了现在的这个模样。那原先一星一杠的国旗样式是什么样?为什么张治中不赞成这个方案?最初的五星红旗样式又是什么样?就让我们走进中国国旗的故事,了解这一切的演变过程。
筹备建国 征求样式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协筹备会拍板决定成立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由马叙伦任组长,叶剑英、沈雁冰任副组长。就这样历时4个月的国旗选择便拉开了序幕。筹备会特意制定了评选国旗的三项规则: 一、要有中国特征;二、要有政权特征;三、要以庄严简洁为主。到8月15日,筹备委员会一共征集到了国旗样式3012幅。工作人员将所有符合要求的红旗样式进行了上报。最终在这3000多份样稿中,他们选择出了38幅内容审查通过的样稿,交到了领导们的手里。其中编号为3号的红旗设计图得到了185张的选票,成为了国旗的“热门选手”。3号红旗非常的简单,左上角有一颗硕大的五角星,代表执政党共产党,中间有一条黄色横杠,代表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黄河作为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地标。也正是如此这面旗帜便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热门候选”。然而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了异议。
有人异议 艰难选择
提出异议的这个人,是抗日爱国将领,原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张治中。9月25日,距离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只剩下不到一周时间,此时国旗的选择已经是迫在眉睫,毛主席和周总理特意在中南海举行了关于确定国旗、国歌的座谈会。在座谈会即将召开之前,张治中亲自会见了毛主席,谈了对于选择国旗的看法。他说:“ 我反对用这种3号国旗图案,中间加一道横杠,不就把红旗劈成了两半吗?这样不就成了分裂国家了吗?而且如此笔直贯穿全幅旗帜的横杠没有办法代表河流,它展示不出黄河的蜿蜒广阔。而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看见黄色的杠子,一般都会想到金箍棒,在国旗的中间摆上一根金箍棒不太妥当。”毛主席听了张治中的话,也觉察出了不妥。他认为张治中说得不无道理,虽然爱国人士知道这一条横杠的含义,不会妄自揣测。但是居心叵测之人会故意歪曲,造成不利影响。而因为这次的事情,领导层也看到了张治中对国旗选择方案的重视,邀请他一同参与座谈,共同商讨新国旗的样式。
主席独具慧眼 终选到来
原本那些备选的旗帜样式,再一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包括之前人气不太高的五星红旗。最初的五星红旗图案跟现在有所不同,它多了个镰刀锤子图案。五星代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团结,红色代表革命,黄色代表中国人种,镰刀锤子代表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部队。这时很多人其实不太喜欢带着镰刀锤子,只有五颗星的这个红旗。在很多人看来,这个旗帜样式和苏联的旗帜太像,没有什么中国特色,体现不出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毛主席却独具慧眼,认为它是一幅非常美观的旗帜样式。它体现了团结与友爱的核心思想,表现了中国的民族大团结。筹备会的众人也在毛主席解释下开始去思考这面旗帜的意义。最终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一致认可之下,去掉了镰刀锤子的五星红旗得到了筹备会的半数通过,完成了决议。就这样,代表中国的旗帜正式被确定了下来。
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正式飘扬在了天安门的上空。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标志着中国正式走上了自由与民主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