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以为你爸爸是爸爸啊,其实他也是个孩子。
做好准备没——去给你爸爸当爸爸。
你真以为你孩子是孩子啊,或许他也是你爸爸。
你怎么做他怎么学——学着给你当爸爸。
大冰说,这篇文章《台北儿子》是《台北爸爸》的姊妹篇,讲的是一个爸爸在给自己的儿子当完爸爸后,是如何去给自己的爸爸当爸爸的。从他开始给自己的爸爸当爸爸的那一刻起,他也就真正地成为一个儿子……
绕口令一般,爸爸儿子的,绕过来又绕过去,不知你被绕糊涂了没?其实说白了,大冰的文章无非是想借以实例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两大难题,关乎为人父母,关乎为人子女。
诚然,此乃是备受大家瞩目的问题,虽是老生常谈,却仍为人们生活中极大的困扰。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更不晓得怎样做方为最贴心的子女。
大冰故事的主人公阿宏,是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豪情男,无论是“台北儿子”,还是“台北爸爸”,指的皆是他。针对他之早些年的行为,大冰如此说:此君流氓少年出身,14岁就有了性经历,打哭过老师气疯过家人,混过角头当过兄弟,贩过枪支蹲过监狱……总之五毒俱全坏事做尽。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当有一天终于觉醒,浪子回头,所创下的却是惊世骇俗的壮举。别的暂且不提,只说他是如何对待子女和父母的。
而我之所以将这篇《台北儿子》拿出来,一是因为人们历来习惯“往下疼”,也就是说,与疼父母相比,人们往往要疼子女多一些;再者,通过这篇《台北儿子》,我们亦能顺带着对《台北爸爸》感知、了解一二。可谓一举两得。
姑且想想平时我们是怎么做父母的,或者也可以回顾一下,你周边的父母是如何教育自己孩子的。
教育,是一个家庭当中的大事,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人父母者何以在此倾注过多心血,对其格外在意。然,所谓“过犹不及”、“关心则乱”,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父母所深刻感触到的那束手无策的挫败感,多与一“过”字有关。过分的爱护,过分的干预,过分的放心不下,过分的望子成龙,等等。
因为爱,我们看不清对孩子的约束之“过”;因为寄予厚望,我们忽略掉对孩子的苛责之“过”;因为心中充满幻想性希翼,我们意识不到对孩子的偏执之“过”。如此,当我们倾尽所有爱心与信心,最终收获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负面效应时,心中最大的迷茫与彷徨便是,在教育孩子上我们该何去何从。
下面我们且先来说“台北爸爸”阿宏。阿宏对孩子的教育可谓是针对自己幼年的恶习而来。儿子身上所养成的每一个优点,几乎都能在阿宏身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缺点。
且来说大家最关心的学习和就业。先说学习。这需要去《台北爸爸》里面去寻。比起学习成绩阿宏更关心的,是孩子的价值观和个人意识。
当孩子将奖状递给他时,他的反应是:奇怪咧,上面不是写着我的名字,你举给我看干嘛……我觉得吧,你自己知道你很厉害就行了,完全没必要向别人证明你有多厉害。
当孩子将100分的考卷递给他时,他的反应更离谱:只要用心,谁都能考100分,你能考101分吗?笨蛋,把自己的成绩给写死了,以后还有进步空间吗……不论奖状还是考卷,都是对自己最重要,对别人一点也不重要,懂吗?总而言之,进步最重要,自己让自己进步尤其重要……
再来说工作。这部分在《台北儿子》里,由于阿宏对儿子忽悠加戏耍的独特教育方式,儿子完全没有七窍玲珑心,永远一副纯良朴素简单干净的模样。所以,他能呆呆傻傻地拒绝“红”和“钱”,坚定执着自己的爱好——修机器。看似他放着明星大腕不做,放着万贯钱财不屑,只傻傻地去应聘一个普通粗糙的修理工,是傻极的现象,却不曾想他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当上航空公司的实习工程师。
这同样离不开阿宏的教育。这个时候,阿宏已经把儿子当哥。理由是:你已经是大人了,没有资格再当儿子了,必须当大哥。他对儿子的工作多以诱导为主:哥哥啊,如果我是你,哪怕当了正式工程师,也会在心态上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普通的修理工,我才不会随便指挥别人替我干活呢,谁和我抢活干都不行……
无一例外,每一次都是以诱导的方式引其就范,且屡试不爽。儿子可谓是“傻人傻福”,无论是学习还是事业皆顺利无比,而很明显这两种“傻”都离不开阿宏的处心积虑和用心良苦。
所谓“盼什么没什么,怕什么来什么”,基于此,想必大家也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有所反思吧。
其实正如大冰所言:你以为你爸爸是爸爸啊,或许他也是个孩子。他和你一样,也需要长大。或许你这条小生命的存在,意义非常重大:你给了他一个机会,帮他长大。所以说,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应该放下自己的自信心和优越感,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成长。
再来看《台北儿子》。还是阿宏,在学习完做爸爸后,已然50多岁的他又开始学习做儿子。
或许大家会觉奇怪,这个时候才学不太晚了吗?不。因为他所学的,不是如何做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儿郎,而是往前跨一大步,把父亲当儿子,自己来当爸爸。
正所谓:你以为你爸爸是爸爸啊,其实他也是孩子。做好准备了没——去给你的爸爸当爸爸。
他对父亲说:爸爸我不会对你不耐烦的,我已经快50岁了不是小孩子了,可你要明白你已经79岁了,已经老回一个小孩子了,所以你这个小孩必须听我这个大人的话。
老小孩,是的,老小孩。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历尽岁月沧桑的老人何以活回一个小孩子?孩子的特征天真、胆小、善变、依赖性强,多是因为年龄之故;而相对而言,一位老人一旦重新回归到孩子的角色,多半是担忧所致。老来无用的不安,徒增累赘的歉意,同时,更有担心被嫌弃、被放弃、被遗弃的恐惧。
偶尔的耍赖和天真,善变的性情,愈加明显的依赖性,等等所有这些从老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孩童的特征,无不来自其安全感的缺失。
“久病床前无孝子”,是无数将死之人经历过的,从某种层面上而言简直是铁的事实和真理。基于此,书中阿宏有如此之说:你知道为什么久病床前会无孝子吗?大半原因是孩子累了烦了坚持不了了,小部分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老人太作吗?
他这里的“作”,是说父亲因为病情的好转过于自信,非得自己上厕所,结果摔倒在地,阿宏以此“斥责”之。他想要父亲把自己当小孩,要他听话。
其实,他很清楚父亲为啥“作”,是因为尽量少给他麻烦。他更清楚父亲为何经常会“打量着他的脸色说话”,就是怕那“久病床前无孝子”。
这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善之循环、恶之循环;全在为人子女的我们如何想如何看了。
其实,上了年纪的老人,即便身体尚还康健,不曾瘫倒在床,大多也都不自觉地对子女陪着小心。而但凡身处中年时段的人,都感受过自己父母的小心翼翼。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如此父母何其可怜!孩子小时,他们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如今自己老了,却又如此底气不足小心谨慎……这是值得所有儿女好好反思的。
再说回阿宏。为了照顾好重病的父亲,他查阅了海量资料,关于心理学关于保健医学关于各种急救知识。并且,他还拟出了一套别出心裁的锻炼方式,处心积虑引父亲上钩,却又搞得像开玩笑一样。
他尽己所能给予病重的父亲尊严,以“陈先生”相称意在让父亲自心底知晓自己是体面的;为了父亲的复健他停止了一切工作和社交,花空了积蓄却还表现得日进斗金,让父母花钱跟得上他赚钱的速度……
一场苦熬。两年的时间,父亲从卧床不起无法言传到下得楼来嗓门倍壮,他将继续以小陈的身份陪着父亲,直到他能真正站起来满街溜达。孝心将见证奇迹。
从他开始给自己的爸爸当爸爸的那一刻起,他也就真正地成为一个儿子。
这样的儿子简直是人中典范了吧?别的不说,这天底下做儿女的有几个能豁出去不要工作不要生活单单要生病的父母?想必,唯有如此这般气魄和胆量的人,方能有所成就有番作为,且足以创造奇迹、见证奇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