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开创了中国史转文学先河,在史记出现之前,中国的史书有国别体,例如《国语》,《战国策》,还有编年体,例如《春秋》。
司马迁是西汉一个普通的史官,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史官,受家庭氛围熏陶,他行过万里路,读过万卷书,这在当时是一个史官应该具备的。
在我国封建社会为数众多的史官当中并无特别之处,那么,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的历史巨作, 是什么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天汉二年夏天,汉武帝派爱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去北征匈奴,让李陵做后勤,李陵出生将门之后,当然不愿做后勤,主动请求带五千骑兵单独征讨匈奴。
汉武帝很不爽,因为李陵此举抢了李广利的风头。
汉武帝让李陵带他自己的五千步兵去打,步兵和骑兵的机动性,战斗力相差巨大,不过李陵不愧是将门之后,匈奴单于三万人打不过李陵,于是,单于请求支援,左右贤王立马派来八万人,这样匈奴人数一共十一万人。
但还是打不过李陵,全军准备撤退。
就在此时,意外出现,李陵军中一个部下受了上级侮辱,做了汉奸,跑去匈奴那告状,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
匈奴单于听完大喜,集中兵力从山上扔石头,李陵决定分散突围,结果三千人只逃回来四百人,李陵兵败投降。
汉武帝闻之龙颜大怒,在朝廷上商议如何处罚李陵,询问司马迁时,司马迁为李陵求情,提出三点理由。
汉武帝听完,火上浇油,直接判司马迁“诬上”罪,处以死刑。
在汉代被判死刑有三种方法。
司马迁只是一介史官,家里清贫,无法用钱赎罪,只能接受残忍的宫刑。
李陵事件对司马迁的影响。
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报任安书》
意思是司马迁遭受宫刑后,肠子一天转九回,在家里精神恍恍惚惚,出去又不知道要去哪里,一想到遭受的宫刑,汗水湿透衣服。
男人的司马迁死了,士大夫的司马迁死了,《史记》中激扬文字的太史公活了。
司马迁有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从此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史记编纂当中,在有限的生命年限里,创造价值。
司马迁当初若有五十万金也不用遭受残忍宫刑,这件事让他不再“视金钱如粪土”。他在《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追求金钱本身无错,错的是不正当的手段。
司马迁经历过人生的坎坷波折,深谙人性善恶,所以他看事看物,直接逼近人性本真。
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司马迁在写完传记后会加上一个太史公说,他对项羽,李广这样的悲情人物发出慷慨惋惜之歌,荡气回肠,令人感动。
史料读起来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但司马迁的史记,文笔及其精练,还融入了文学手法。
例外,《鸿门宴》入选中学教材长达半个世纪,在描写韩信被吕后秘密处死未央宫那段,刘邦得知后,司马迁仅用一个“喜”字,描写出帝王心术。
比如,孔子就是最早出现在史记里,才有了我们后来的孔孟学说。
司马迁是一个敢于批判帝王的史学家,他直言不讳汉高祖刘邦虽然广纳贤才成就大业,但心胸狭隘,诛杀开国功臣。
李陵事件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带给他无尽痛苦和耻辱,但他并没自暴自弃,而是奋发图强,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宝贵的《史记》资料,还有他顽强不屈对抗命运的坚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