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学界突现重磅消息,中科院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并开始量产。这直接打破了国外对该项尖端医疗设备技术的垄断。
据报道,中科院研制的国产核磁共振已完全达到医院提出的图像质量要求,可迅速获得人体全身影像,不但分辨率更高,还大大加快了成像速度。
与此同时,国产核磁共振的图像质量一点都不逊色于国际先进的核磁共振设备,价格也大大降低了许多,因此医院的医疗检查费用也将逐步降低,老百姓看病费用就会更少。
众所周知,核磁共振被称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对于心脑血管、神经和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影像诊断有着重大参考价值。但这项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受制于高昂成本,中国的医疗系统对这类设备的覆盖范围一直不理想。
据说,中国百万人口核磁共振保有量仅有美日等国的20%左右,从全国范围来看,这类设备也是极为短缺的,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更是十分紧缺。
一直以来,我国各大医院对于核磁共振这样的高昂设备,都只能花巨资去进口德国西门子、荷兰飞利浦、美国通用电气等国际厂商生产的。这样一来,医院花费的高昂成本只能转嫁给病人。
虽然说,我国大部分公立医院都是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但看病费用除了医保报销外,病人自费部分仍然很高。特别是各类检查项目,按照医保相关规定,几乎所有的检查项目产生的医疗费用,医保都是不报销的。换句话说,医保只能用来治病,不能用来查病。
而像核磁共振这类项目产生的费用,很显然只能由病人自行承担。由于这类设备非常昂贵,因此医院需要让更多的病人来分担这类成本,这也是很多医院存在过度检查的原因之一。
除了过度检查增加病人看病费用外,有些重大疾病只能依靠核磁共振进行确诊,所以这类设备如果能有国产替代,则大大减轻了医院经营成本和病人看病负担。
由此可见,国产核磁共振的量产绝对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中国在此项设备的研发不仅突破了技术封锁,而且还突破了资源封锁。
据了解,传统核磁共振需要添加氦气成分。按照此前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美国、阿尔及利亚、卡塔尔和俄罗斯拥有世界89%的氦资源。其中,美国是世界上氦资源最丰富的同家,虽然已大规模开采60多年,但氦气藏量仍占世界总储量的40%以上。
因此美国几乎掌握着全球的氦气市场。而我国现有的天然气田氦含量极低,其中氦含量最高的威远天然气田也仅有0.2%左右,我国是典型的贫氦国。
要知道,氦气的许多特性决定了它在很多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这也让很多贫氦国家非常头疼。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为了避免美国的贸易封锁,在核磁共振的研发方面就摒弃了氦气的大量使用,这在世界医疗设备领域也是十分罕见的。
未来,随着国产核磁共振的大量普及,我国在该领域的医疗成本必将大大降低,这对于广大病人来说也算是难得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