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简述
虽然黑山建县史只有一百多年,但人类聚居时间较早。根据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黑山从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目前已确定的新石器时期遗址有大兴大吴台、芳山镇蛇盘山、大虎山等二十余处。
黑山的新石器遗址具有典型的红山文化特征,最早可追溯到红山文化的早期的查海文化。查海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阜蒙县沙拉乡查海村西)距今约有八千年。查海遗址已被考古专家确定为中华龙的形象诞生地,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是C型玉龙,早期的C型玉龙因其首似猪,被称之为玉猪龙,也称猪首龙,猪首至龙首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黑山早年出土过一件猪首饰件,材质为青石,器型为猪首圆柱直柄,直径约1.4厘米,长约15厘米。直观感觉比玉猪龙更加古朴写实。2002年12月,省政府验收黑山文化先进县时,有文物专家认为此器物应是猪首器物形成的早期,属于查海文化范畴。此为黑山县歌“沧海桑田八千年”的初始依据。
考古学上,将以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称为青铜器时代,我国大致是从商周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黑山已经有大量的人类居住。经文物普查考证,目前在英城子、镇安乡、白厂门、段家等地发现这一时期的历史遗迹有一百多处。大致明确年代的有白厂门的三台子遗址及英城子歪脖山遗址为商周时期,最为明确的是段家乡蛇山子汉墓群及汉代生活遗址为西汉时期。蛇山子汉代生活遗址,有夯土结构城墙遗迹,是一处颇具规模的古城遗址。1981年全国文物普查时,辽宁省考古学专家王长生认为:这里可能是汉代无虑县的县址所在。无虑县因其西有医无虑山(医巫闾山)而得名。(辞海解释为无虑县在今北镇西南,与蛇山子的位置相符)。
目前,黑山尚未发现这一时期的历史遗迹。从历史原因分析,可能是因为三国时期曹操灭乌桓和司马懿攻打公孙渊,都殃及黑山,特别是司马懿在平定公孙渊后曾强令汉族人南迁中原,致使这一地区人烟稀少。(当时的锦州为徒河县,因人烟稀少而撤销,辽东只保留了昌黎,即今义县)。 县文物所现存几件出土的隋唐时期器物,专家认定皆是军事用品,这也间接证明了,隋炀帝及李世民东征高句丽途径黑山的史实及传说。
契丹民族崛起于医巫闾山,建立辽。公元925年耶律阿保机灭渤海国之后,曾强迁大批渤海国居民至辽东,黑山居住民开始逐渐增多。金灭辽后,在与宋朝的战争中,继续强迁汉族人口到金朝内地。大定29年(1189年)金设望平县于粱渔务(姜屯土城子)。这一时期黑山境内的人类生活遗址也相对较多,大约有50余处。
明洪武20年(1387年),朱元璋平定北元纳哈楚部,黑山纳入明朝版图。目前发现的这一时期黑山境内的历史遗迹有50余处。明长城山海关至丹东虎山段经过黑山,目前有多处可见遗迹,与其相关的还有烽火台及堡城等,如白厂门的镇静堡、八道壕苇城子的镇安堡等都有遗迹可循。此外,黑山境内的镇远堡及大虎山境内的镇宁堡在文献中都可以得到确认。
入清以后,特别是1860年清政府向流民开放关东,大批闯关东者涌入关外。根据宣统三年(1911年)的统计资料,东北人口当时有1841万,其中约有1000万是由山东、河北、河南等地闯关东而来。这一时期,黑山人口也因此剧增。由于辽西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新立屯、黑山镇内、姜屯等地自发形成了较大的贸易区,从而也增大了居住区的范围。光绪28年(1902年)为了消除匪患、清除鞭长莫及之弊,在广宁(北镇)新民之间的“小河山”置官设县,名镇安县(并于小三家子设镇安分县)。1914年1月,因与陕西镇安县同名,改名为黑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