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被列为元四家之首,是四人中最年长者,字子久,号大痴,又号一峰道人,平江常熟(今江苏常熟)人。黄公望在年轻时就怀有大志,想干番大事业。黄公望多才多艺,除绘画之外,还能填词谱曲,通音律,对人生的态度也很洒脱,被称为“奇士”。他天资聪颖,勤学苦读,掌握了相当广泛的学识和技艺。
黄公望原本姓陆,字坚,由于在年幼时父母双亡,家庭贫困,在8岁时就过继给年已九十的浙江永嘉人黄乐为养子,后改名为黄公望。据说其名还有一个来历,当黄乐第一次看到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时,喜出望外地说:“黄公望子久矣。”从此就将陆坚改姓换名为黄公望。黄公望童年时宋朝就已垮台,到公元1354年去世于杭州时已经86岁,他的一生儿乎经历了整个元代。
黄公望的一生共经历了三次转折。
第一次转折是黄公望受上司牵连入狱。
这件事使黄公望放弃了官宦生涯,开始专心从事创作山水画这一职业。
元朝时期并不注重以科举考试来选拔宫员,即使到元仁宗统治时期实行科举考试,其录取人数毎次也仅十多个人而己。在当时歧视汉人的政治环境下,汉人当宫的途径只能是从做小吏开始,然而即使是做小吏也是需要有人引荐才可以的。在黄公望23岁时,被引荐到浙西当一名书吏,由于元朝特殊的制度,黄公望在中年时仍是一名小吏,后来他又随中书省平章政事张闾来到当时的大都(今北京),在御史台下属的察院任书吏,掌管田粮一事。后来因上司张闾贪污一案受牵连被捕入狱。到黄公望出狱时已年近五十,这时的他心灰意冷,向知仕途无望,于是便放弃了追求半生的仕途生涯,开始过上了隐士的生活。黄公望后入道教,并常常往来于吴越间,以卖画行卜为生,同时结交了不少文人名士和画家,从此黄公望在绘画上渐入佳境,到晚年时已经享有很高的画名了。
第二次转折是拜赵孟頫为师。
黄公望早年时就拜师于赵孟頫,并亲受他的指点。赵孟頫是元朝官场与画坛上的著名人物,诗、书、画样样都很精通,绘画上继承了唐代古拙简率的余风,并有所变法,绘画风格既能精工笔又能写意。他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对书画学人的爱护使其成为一代宗师,他在元代是开启一代画风的领袖人物。元代画家在不同的程度上都受赵孟頫的影响,黄公望也是其仰慕者之一。黄公望是通过好友王蒙的引荐才得到见面的机会,黄公望自身的博才多艺及绘画上的功力,使他有幸得到赵孟頫的亲向指导。黄公望受赵孟頫的影响很大,在黄公望题赵孟頫《千字文》卷诗中可以看到“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的字句。他在赵孟頫的影响下,常年生活在江南的黄公望,对江南山水有了更真切细腻的体验,他对董源画派所画江南实景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因此,黄公望也间接师法董巨画派。在黄公望早期的山水画中,较多地保留着董源画派的风格:以绢作画,以湿笔为主。
第三个转折点是他加入了道教。
从官场失意到入道教,正是黄公望的人生态度从入世到隐世的转折点。道教在元代是有着较大的势力的,一方而它是一些逃避现实的汉人的避难所,另一方面道士还可以获得元朝统治者给予的一些优惠待遇。元代把人分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九儒十丐”,从中可见道士的地位比儒高得很多,而且道士可免除赋税差役,还可以向发经营田地,因此道教成为当时一些文人雅士避难的好去处。黄公望入道教后所追求的并非方术,而是和许多文人一样追求“清静无为”来净化向己的心境。黄公望在道教的修炼中获得了画家所需要的素养。俗语说诗要孤,画要静,画家只有在神情安定的情况下才能画出好的作品。在道教的立教十五论中说:“第一论住庵,第二论云游,第三论学书……第七论打坐,述静坐之心得,第八论降心,述剪除乱心,而述定心;第九论炼性……第十五论离凡,世述脱落心地,是为真离凡世。”道教的这些修炼使得黄公型能修身安神,对他的绘画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入全真教不仅使其养成清静无为的心境,而且第三论中道家所倡导的云游也使黄公望居无定所,游历于江南山水之间,形成了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作画方式,使黄公望创作出了一批传世佳作。
黄公望被公认为“元四家”之首,他的山水画深受赵孟頫的影响,在师法上以董源、巨然为主,博取众家之长。他的画既区别于王蒙画的繁密,又区别于倪瓒的简单,而是在两者之间。黄公望的山水画作品有水墨和浅绛两种形式,这两种画都是受赵孟頫的影响。他能把单一的水墨和浅绛变幻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黄公望山水画的构图很多是取法于荆关、董巨,在画中所描绘的山峦层叠、杂木长松都颇具宋朝画的宏大气度。在做法上他直接继承了赵孟頫的生纸淡墨,创造了间笔干擦画法这一理论,他用这种理论简化了董源的画法,使所画作品笔法简淡,幽寂自然,这种画法在《富春山居图》中可以得到明显的见证。
黄公望的山水画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种画风,他的早期山水画师法董源和巨然。到了晚期则是变法董源、巨然的画风,独创一格,形成元朝山水画特有的而貌。黄公望的画属正宗的南方山水画派,他所描绘的多是江南的景色。在他的水墨山水皴擦极少而且笔意简远。山水画中山峦多岩石而且笔意雄伟,干湿并用、疏简皆宜,显示出平淡天真、温雅平和的气氛。黄公望的另一画法即是浅绛山水画法,这一画法属黄公望独创。浅绛山水画法是在画上罩一层淡赭色,来增加画而的整体感,同时使墨色滋润,这一画法以《天池石壁图》和《丹崖玉树图》为代表。黄公望作画虽有两种方法,但主要以浅绛为主,他笔下的山石树木虽笔墨枯淡却不失清润,通过绘画作品来表现出他超然于物外的思想和艺术境界。
黄公望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多来向虞山、九峰、富春江等地,从他的绘画中可以看出他将身心融合在大自然之中,超脱自然,在晚年时变董巨画法,自成一家。他的作品有横轴和竖轴两种制式。在他传世的作品中,《富春山居图》最具特色,其他一系列的作品中如《天池石壁图》《丹崖玉树图》《溪山雨意图》《富春大岭图》等表现出了他沧润浑厚的画风。黄公望 的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画风技法方面,他重视实践,亲近自然,并不断追求创新。因此他在美术理论上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从他的短篇著作《写山水诀》中可以体会到。
《写山水诀》著作虽然简短,但却汇集了他毕生的绘画思想和创作实践的心得,后人对这篇作品评价非常之高。在《写山水诀》中,黄公望提出“三远”思想,即“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这一论断反映了黄公望对山峦绘画的整体布局及追求立体效果的见解。在文中他还对初学山水画者提出许多画山水画的具体画法,树木与山石是山水画的甚本构成,画树“要四面具有干与枝,盖取其圆润”“树要有身份,画家谓之纽子,要折搭得中,树身各要有发生”“大树小树一偃一仰,向背浓淡,各不相犯,繁处间疏处,须要得中”,黄公望强调画树要画出各种树的特征以及注意各种季节的变化,画石时要“石无十步真”,石看三面,用方多圆少。这反映出黄公望对于真山真水的切身感受,他在长期观察和艺术创作中总结出来的这些画山水的技巧对后世从事山水画创作的画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附:写山水诀(元 黄公望)-墨尖族)
黄公望的一生特别钟情于江南的枯树和雪峰,他的画作挥写出江南的崇山雾岭,形成了自己十分独特的皴法。除此之外,他的山水画常以淡赭、花青为皴染,显示出山水画中山水的空灵疏秀之景,使浅绛的画法走叫成熟,这也使得浅绛山水成为山水画中的一门特殊画科。明朝的张丑就将黄公望的山水画风格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作浅绛色者,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种作为水墨者,皴纹极少,笔意尤为简远。”如果只按浅绛着色和水墨写意来划分黄公望的作品类型,则嫌不够细致,还可以按画幅的景象构成和形制来划分,分为两大形制一一横向展开和立幅大轴。
第一种形制是横向展开的手卷。横向展开的绘画,很显然是受董源和赵孟頫的影响。画的构图表现为近景画林木,远景画叠峦山峰,中景则布置开阔的水面。这种布置虽较简单,但给人一种清旷悠远的感觉,这种画格的代表作是《溪山雨意图》。
除了这种较平常的图式之外,黄公望还采取了景外有景,山外有山的图式,给人的感觉是千里江山尽收眼底,画中景色由近推远,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感受,这个图式的代表作是《富春山居图》被公认是黄公望的巅峰之作。
《富春山居图》是长卷纸本水墨画,高33厘米,横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在八十高龄时为好友无用禅师所作的。这幅作品不仅是其一生绘画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也是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品,可以表现出他一生的绘画成就。与此同时,该作品无论是从精湛娴熟的笔墨,极尽变化的构图,还是作品所表现出的抑扬跌宕的总体气势上,都堪称元画风范的集中表现。黄公望用了三四年的时间才完成。
《富春山居图》这幅画作中的景物基本上是在富阳,所画的富春江两岸有可能是在富阳城株林坞、庙山坞一带,表现了秋初之时富春江南两岸的景色。画中所画的丛林、村舍、浼船、峰峦均展现了优美的江南风光。
黄公望所画山水画的第二种形制是立幅大轴的形式,画的景物仍以山峦危岸为主,但因所画的景物的季节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画法和风格而貌不同。黄公望主要画秋景和隆冬雪景。秋景多画岛山茂林,在画树木时参用了李郭的笔法,画出树木笔直秀美的姿态,画山峰时则采用董巨披麻、解索皴的手法,加上运用浅绛着色,使作品清新秀雅,显示出宏伟的气势并带有空灵之美。代表作品有《天池石壁图》《丹崖玉树图》等。黄公望画的另一种景色为隆冬雪景,山峰用淡墨勾勒,通过淡墨来塑造山峰的性质和气势,与淡墨相对应,则采用重水墨来渲染寒天冰水,这样便突出了冰峰雪岭的皎洁与伟岸之势,给人一种真实的艺术感受,其代表作品有《快雪时晴图》和《九峰雪图》等。
黄公望晚年浅绛山水的代表作品是《天池石壁图》,该图高139.3厘米,横57.2厘米,它是黄公望73岁时的作品,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浅绛山水是黄公望变法董巨所创的画法,运用浅绛手法使作品具有古朴、明静、活泼的特点。这与倪瓒清幽疏简的山水画风格迥然不同。这幅画采用立幅大轴的形式,吸收了全景山水布局的特点,形成山峰伟岸的气质。该图为绢本,画中描绘的是重峰脅岭的向然景色,所画的山石采用披麻皴法,山顶上多画圆石。整个画而中的崇山峻岭,从山下至山顶,曲折盘上,如一条扭动的巨蛇,盘成S形曲线直冲云筲,层峦叠嶂,加上杂木长松和溪间村庄使整幅画气势雄伟。在设色方面多用赭色,用墨则采用青墨绿合染着色,使色调简单典雅,向成浅绛山水的体制。清代人王时敏曾评黄公望的画说:“浑厚中仍饶波峭,莽苍处转见娟妍,纤密而气益闳,填塞而境逾廓。”这种浑厚苍莽的气质在《天池石壁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公望的山水画在艺术上追求神韵,不同于前人规则刻扳的画风,而转向天真简淡的画风,更好地表现了元代文人清高隐逸的思想感情,其画作的成就使他成为继赵孟頫、高克恭之后被推为元代画坛的领袖,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