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此诗如何理解着记忆呢?
诗名:小儿垂钓。
此诗是作者到乡下拜访好友,向一个钓鱼儿童问路后,即兴所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相对比较少,所以本诗更显可贵。
作者:胡令能。
胡令能,出身贫寒,年轻时曾以修补锅碗瓢盆为生,特殊的生活的经历,让他的作品浅显易懂,有着很浓的生活情趣。
诗词:
第一句:蓬头稚子学垂纶。
字面意思: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儿,正在河边学钓鱼。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纶:钓鱼用的细丝线。垂纶:钓鱼,与题目相对应。
作者下乡拜访好友,一时间迷路,所以这个时候,作者最需要做的事就是找到一个人,恰巧一个小孩映入眼帘,那他长得什么样呢?又在干什么?
作者的视角从上到下地打量,先看到蓬乱的头发,又看到稚嫩的脸庞,再往下看到一个鱼竿,于是,第一句顺理成章地出来了。
而“学”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这也为下文小孩的动作描写埋下伏笔。
第二句:侧坐莓苔草映身。
字面意思:小孩侧着身子坐在青苔上,周围的绿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映:遮映。
第一句写到小孩初学钓鱼,处处小心,第二句就有了呼应。
作者用“侧坐”,而不是稳坐,说明小孩刚刚练习钓鱼,心情激动又紧张,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而“草映身”更说明小孩的小心,将自己的身影遮掩在草丛中,就是怕惊到鱼儿。
第三句:路人借问遥招手。
字面意思:小孩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路人:这里指作者。借问:向人打听问路。遥:远远地。
第三句的主语还是小孩,看到“路人”想要上前问路,赶紧做出手势,制止作者的进一步动作。
小孩看到陌生人问路,如果想要制止,本能上往往会发生声音,但却只是挥了挥手,这又是为何呢?
第四句:怕得鱼惊不应人。
字面意思:唯恐鱼儿被惊动跑了,所以不敢大声应答。
应:答应、理睬。
上一句从动作上,刻画了小孩的聪明机警,而最后一句更是从心理上,描写出小孩的韬略和心机,就是怕突然发出的声音把鱼儿惊散。
回看全诗,情景交融,形神兼备,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雕饰,却在浅显易懂的平铺直述中,将一个初学钓鱼孩童的纯真、童趣和专注描写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在儿童题材本就偏少的唐诗大家族中,更像一枝灵秀的出水芙蓉,别有一番情趣。
“钓”字飞花令
独散万古意,闲垂一溪钓。
钓竿何珊珊,鱼尾何。
钓台临讲阅,樊山开广燕。
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
钓车掷长线,有获齐欢惊。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卖鲊市中何许人,钓鱼坐上谁家子。
出山忘掩山门路,钓竿插在枯桑树。
钓鱼老翁无伴侣,孑然此地轻寒暑。
不但无邪兼寡欲,钓得一鱼心便足。
渔衣便是岸头莎,钓竿自种篱边竹。